如何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是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
3月1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澎湃新闻有关提升中小学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的举措的提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进行了回复。
游森说,中小学思政课面对的学生群体规模大、年龄跨度大。提升中小学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提高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非常关键且极为重要。
他表示,今年教育部将研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文件,文件将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在认真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遵循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特点,结合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谋划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具体来说,一要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要系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不断增强中小学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思政课成为打动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真正做到让学生爱上、爱听。
二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要丰富课堂维度,采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多用案例式、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课堂活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工作交流研讨,继续开展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引导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各地建立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和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促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此外,游森介绍,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2020年德育状况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超过85%的学生在勤劳节约、诚实守信、团结友善、遵守公德等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较好,均比2017年上一轮德育监测有所提升;八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超过95%的学生报告学校开展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