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太原晚报

1 完善配套措施让教育回归本质
翟冬鸿
省政协委员、运城市政协副主席、民进运城市委会主委
“教育部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源自回归教育本质的探索,备受社会的关注和赞赏。只有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各方都尊重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才能真正破除‘抢跑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翟冬鸿提出:要在完善“双减”各项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回归课堂、回到校园。
翟冬鸿表示,要从根源上营造“双减”氛围,特别是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需统筹规划,引领作业设计,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学校也要创新形式,吸纳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及各类优质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另外,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制,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课后服务经费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
山西晚报记者民 薛建英

2 调整中小学师生比助力政策落地
赵红亮
省人大代表、临猗示范小学东城分校校长
“双减”减的是家长和学生负担,让教育回归本源。“双减”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不断自我加压及创造性的工作共同去推动……赵红亮通过调研发现:在实践中,因为原有师生比无法保证稳定教学需要、原有师生配比无法促进教育持续发展、区域统筹编制总额教师流动影响学校发展等问题,导致师资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教师短缺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赵红亮表示,我省沿用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1:19进行编制配备,初中1:13.5。教职工包含教师、后勤、教辅等人员,无法达到教师与学生比例实际需求,尤其是对规模较大学校更是困难。同时,在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学生人数增加,产假教师人数增加,同时还有病假、支教等人员,学校正常教学工作无法得到保证。“以运城市某小学为例,现有学生数4331名,按比应配备228名教职工。如果配齐心理教师、体育教师、工勤人员、卫生保健教师等至少需要250名教职工。”赵红亮说。
因此,赵红亮建议:山西省委编办协同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调整小学师生比为1:16,初中师生比为1:12。为“双减”政策落地助力,为我省教育提质上档助力;适当增加机动或者附加编制数,用以教师病假、产假、支教、学习提升。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