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校服乱象亟待治理 应规范采购模式 推动校服优质供给

2022/1/19 11:05:02 人评论 次浏览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

校服质量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备受家长关注的教育问题。近日,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发布国内首份校服采购专项调查报告——《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以下简称报告),填补了国内校服采购专项研究的空白。而在去年底,教育部针对《关于积极推进“有效监管下的校服市场化”的提案》进行答复时表示,将进一步明确校服管理要求,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解决校服采购乱象。

校服乱象亟待治理

近年来,因购买校服的问题引发的家校矛盾不时引发舆论热议。关于校服的投诉与举报呈高发态势,相关的案例也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校服管理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依据2至3年一更换,春秋、夏、冬装套系总价600元计算,可估算出当前中国中小学校服市场需求规模在千亿元以上,如计入幼儿园园服市场,则整体规模更大、校服行业市场潜力更加可观。然而,在供需矛盾方面,报告指出,校服需求呈现不平衡性和多样化特征,以200元/套以上校服为例,华东地区有17.33%的家长愿意购买,这一比例在西北区域仅为3.16%。不难看出,各地对于校服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报告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价格是家长们对于校服购买的最大考量因素。随着家长消费能力、审美意识和育儿理念的提升,优先考虑的因素已经转变为质量和舒适度,且价格敏感度持续下降,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家长们对于校服选购考量因素的变化。

报告同时指出,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据原中国纤维检验局于2018年的调查数据,校服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品牌,行业内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报告认为,我国校服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拼低价竞争状态,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主要原因,而近几年来尝试进军校服领城的大型服装企业面临不了解校服采购特点、不熟悉行业标准、难以克服地方保护壁垒、对校服育人功能的理解有待加强等现实困难,大多增长缓慢。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杨金纯表示,当前我国校服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家长、学校日益增强的对于品质校服的需求,与供给端参差不齐的供给水平之间的矛盾,业界应从校服采购这一角度出发,梳理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推动校服采购有法可依,引导各区域校服采购共同向着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完善校服采购立法

报告从中国校服的采购政策、市场供需、典型模式、行政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在立法现状方面,报告认为,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出台的校服管理文件,均属于指导性规范文件,效力层级低。为此,专家建议,有关部委在广泛听取行业协会和校服企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部门规章,为各地校服采购提供可行依据。

报告显示,自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来,大部分省份通过转发文件或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校服管理政策,逐步建立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通过建立民主、透明的采购流程,逐步构建优良供给的通道,产品抽检合格率上升显著。

报告建议,厘清校服采购主体及职责,通过完善校服采购立法、加强学生及家长参与、增强行业自律等方式进一步规范校服采购模式。推动立法不仅仅是公权力机构的职责,行业协会和校服企业在推动制定法规规章中也有重要的话语权。行业协会或商会可在行业调查、行业统计、行业标准制定、行业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方表示,无论采用何种采购形式,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都将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建议在制定校服政策时,向多方征求意见,与学校、家长、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提升校服采购的民主参与度。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5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校服采购单位在采购校服时要符合相关标准,并在合同中标明校服执行标准;校服供应和验收应实行“明标识”制度,各采购单位购买的校服,要具备齐全的成衣合格标识,并有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本批次成衣质量检验合格报告;鼓励实行“双送检”制度,在供货企业送检的基础上,采购单位可结合实际,将一定数量校服送法定检验机构检验。

依据上述意见,校服采购应充分保障家长合法权益,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选用校服,学生自愿购买校服。校服款式一经选用要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家长重复支出;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不得违反市场原则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严查对本地校服生产企业进行保护的地方行为,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实施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切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维护校服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据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持续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守护行动,强化儿童穿戴用品质量监管,以监督抽查为抓手,覆盖生产流通全领域,强化中小企业儿童服装抽查力度。2018年至2020年,以学生用品为重点,组织各地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领域联合开展执法稽查。2020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执法稽查机构在开展校服执法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8081人(次),查处违法案件126起,涉案货值139.12万元。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规范中小学生校服选用采购工作,着力解决校服选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变相强制购买、价格偏高、款式品类过多、变动频繁、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继续加强校服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持续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推进风险隐患排查,切实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多措并举开展质量技术帮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建立校服信息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袁芳)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