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多技术融合的智慧教室,当堂学情及时掌握。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在一个多技术融合的智慧教室里,学生一人一台平板电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作业,学生当堂通过平板电脑做题。不一会儿,黑板上的智慧屏当即分析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侧重点进行授课,使课堂更加高效。这一充满科技感的课堂场景,正是我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带来的效果。
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工作部署要求,肇庆市教育局于去年印发了《肇庆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教育部门也相继制定了实施细则,完成了基础性工作。
今年1月初,肇庆市教育局选定50所学校作为种子学校,以点带面在全市铺开。端州中学和官圩镇中心小学作为试点学校之一,记者近日分别走进这两所学校,体验采访信息技术赋能课堂的效果。
在端州中学报告厅,一堂生动有趣、科技感十足的语文课正在上演。学生从单调的课本中抽离开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用平板电脑做题,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课中有针对性进行教授。课中学生“穿越”古代体验人物性格,教师还利用多技术平台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课堂互动性强,学生主动学习兴趣高。
“应用多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根据多技术融合反馈的学情,教师有针对性教学,课堂得到提质增效。”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精准分析学情,有针对性做题,减少不必要的作业,也是教育减负的落地。
开头的上课场景,同样在试点校德庆县官圩镇中心小学上演。六年级英语老师梁炎兰正在给学生上一堂英语课,她熟练地操作着智慧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课件不仅有文字、图片、视频,还有标准的英语口语音频,学生回答问题时,英语口语标准而清晰。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题目,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作答,答案的准确率立即在智慧屏上显示,教师有针对性讲解的知识点,哪个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教师课后进行着重辅导,不仅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也能得到针对性辅导。
“以前学英语是靠死记硬背,现在有动画辅助,学生更好理解词、句的意义和读音,一听到或看到句子,就能快速反应,对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梁炎兰告诉记者,应对多技术融合教学,及时掌握学情,老师变得轻松教,学生轻松学,学生还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六年级学生李梓欣告诉记者,智慧课堂新颖、科技感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简单,当堂知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肇庆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李伟聪告诉记者,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提高了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和教研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市已建立起了以“培训为手段、课堂为抓手、课题为引领、教研为助力”的“四位一体”的工程推进模式,建立了“研培结合”的推进机制,搭建了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实现学习成果向育人成果的转化,支撑引领肇庆教育向高质量跨越,向教育现代化迈进。
【来源:西江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校易云园服中心邮箱地址:665044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