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需要校长们来统筹做好这个工作。”
划一下重点吧:
弹性上下班虽好
最怕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距离教育部首次提出“弹性上下班”,已经过去整整半年。
这半年里,老师从满怀希望,到看清现实,到不抱希望,已经心如止水无欲无求。
弹不弹性不知道,老师更忙、更累是事实。
“双减”之后,老师的工作时间在延长,老师的工作任务在增加,老师的额外任务更多了!
给老师减负,迫在眉睫!
教育改革千千万
一线教师已承受了太多!
真正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不能对一线教师冷漠!
老师真正期待的,未必就是弹性上下班。
因为即使上班时间再晚,学校里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即使下班时间再早,回家后还要备课、改作业、和家长沟通……
只要工作量不减,老师的负担就会不减反增,“弹性上下班”就没有太大意义。
老师真正期待的,是切切实实的减负。
曾听一个老师朋友说:“这年头当老师,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当好一个老师了。”
她所在的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不许老师迟到,经常不批老师的请假。
还会倒扣老师的绩效分,学生违纪、上课打瞌睡、班里卫生没搞好,都要老师负责。
而校长尤为苛刻,每次开会都要逐个逐个批评老师,搞得老师们敢怒不敢言。
把老师当学生管,只会管得老师越来越心寒。
若老师心中失去了温度,又怎么能给学生有温度、有质量的教育呢?
不禁想起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的柏继明,坚持对学校教师实行“散养”:
不写教案,不考勤,反对带病上课,拒绝形式主义,将减负进行到底。
在她的管理下,教师们反而出勤率更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将一所郊区小学打造成北京知名小学。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本质上就是为孩子们减负!
我们相信,“弹性工作制”的提出,正是为了给教师减负。
但没有切入到真正的负担,没有解决掉根本的问题,就始终是形式主义,隔靴搔痒。
关于减负,我很赞成林茶居先生的“三不要三要”观点:
不要一哄而上,不要面子工程,不要制造新的负担;
要立足实际,要把好事做好,要让学生真正受益。
以“弹性上下班”作为起点,真正铺开为教师减负的改革,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孩子减负。
1.教育部门——要跟进落实好“弹性上下班”。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要经历“目标涉及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的过程。
如今仅仅提出了目标与设想,接下来就要建设、完善这个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都要解放思想,有规划地安排弹性工作制,有步骤地推进弹性上下班。
建立结果导向评价制度,根据老师的教学成果而非写了多少字材料、加班多少个小时去评价老师。
2.各校校长——要做教师减负路上的“先行者”。
一切精细化管理、数字管理、流程管理,都比不上人性管理。
摒弃各种千奇百怪的制度,减少各种可有可无的对外接待,拒绝各种影响教学的形式主义。
设立班级的正副班主任,分摊老师的压力;
调整老师的作息时间,让老师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和提升。
校长一定要更有定力,更有魄力,帮助教师减负,保持学校的清净平和。
只有把老师当人看,老师的压力才会减少,教育才会焕发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