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21年可以说是教育部为全国中小学生“减负”做出最多努力和贡献的一年。
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减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小到推迟中小学生上学时间、减轻家庭作业时间,大到取消小学低年级考试成绩排名,再到取消非必要的测验或考试等。这些政策的实施都能够看出国家有关部门对“减负”的决心。
特别是取消小学阶段期中考试的政策,一度让学生和家长乐开了花,因为少了一次考试就意味着少了一次排名与竞争,这让学生和家长都轻松不少。

不过,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经历一系列政策调整后,校园“学情分析”却悄然上线了,而经历过的老师和家长表示:这分明是不变的配方,还是原来的那种味道。
双减政策下,小学期中考也被取消
一直以来,“考试”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以往,同学们在每个学期都会经历两个重要的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而且这两次考试都是有排名的。
为了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学校的不少考试被迫取消,这里面包括阶段测试、月考、季考,甚至是期中考试。

因为根据“双减”有关政策规定,学校不得对1-3年级的低龄学生组织任何考试形式的测试,并且不能公布排名等,而这一举措的确缓解了学生的学生压力。
但也有家长表示出了担忧:“阶段性的小考没有了,期中考试也没有了,不过中考和高考还在继续,竞争和淘汰还未停止。”特别是“普职5:5”的趋势,压力都留在了后面。
教育部宣布取消小学期中考后,“学情分析”在校园中悄然上线
其实,当教育部宣布相关的“减负“政策后,学校的执行情况参差不齐,落实的是否到位也视具体情况而定。

虽然在大的方向上来看,各地区的小学低年级阶段基本上取消了相应的考试。但据调查情况来看,“学情分析”似乎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期中考试”的替代品,而且复制速度很快,各地区、各学校均在纷纷效仿。
所谓的“学情分析“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测试的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老师们也会拿“学情分析”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
对此,有些家长很不理解,明明是“减负”了,怎么还“披个马甲”继续呢?

“学情分析”成为期中考试的替代品并不难理解
不得不说,“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的压力了,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正如家长所说,只要“应试教育”体制继续,竞争就会继续。
学生们在小学阶段享受到了“散养”的乐趣,不用担心有考试和刷题,也不用担心“小升初”的筛选,可是小学是中学学习的基础,一旦小学学习的基础不牢,在中考竞争就很可能会面临被“分流”的风险。
而不少学校的“升学率”才是他们招生的“杀手锏”,为了保住“升学率”的优势,他们即使冒着有可能违规的风险,打着政策的“擦边球”也不肯收手。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考试越来越少,并不利于老师在教学中看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没有更加直接的反馈给老师,又如何让学校和老师查缺补漏,因材施教呢?
所以学校换个形式,以“学情分析”、“学习摸底”等方式,变相继续考试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
家长、老师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减负”藏着更深的含义
反观许多减负政策的实施,真的是喜忧参半。

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努力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取得了很多实际的效果。但令家长焦虑的是面对新教改,自家的孩子可能面对中考后就进入职校的命运,而这又是很多家长不愿接受的。
其实,减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试压力、应试教育向低龄化发展,也是寄期望于低年级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童年的欢乐时光,希望他们走出书本,逃离补课班,有更多发展兴趣爱好的可能,这也给了许多孩子发展天赋的机会,这是利大于弊的事。

试想,如果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不真正落实“减负”政策,想方设法的钻政策的空子,那么即使政策再好,也终将回到过去,无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