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知道,校服绝对不是教育体制中强制要求存在的,它更像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学校管理方式。
通常我们对校服的槽点,只是因为它太贵或者是因为太丑,其它的好像没什么问题,毕竟我们也可以省去了替孩子(上学)选择衣服的烦恼。
但是有的人却把校服冠以了更多的教育名头,比如说可以提高孩子的归属感,可以提高学校的辨识度,还有安全问题(减少校外人员混入)或者是降低了贫富差距在学校中的攀比现象,总的来说,校服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问题是,这是真的吗?
如果仅是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校服的存在似乎是必要,而且也是重要的。但是问题就是学校不只是学习的地方,它也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地方,好奇心、创造力、个性仿佛都跟校服没有半点关系。
大家经常会说到的校服会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明显,有真正的社会研究证明了校服对于孩子的内化行为问题(也就是焦虑或者是社交退缩)还有外化行为问题(就是侵略和破坏财产)以及社交技能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研究证明,那些不得不穿校服的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反而低于那些上学没有要求穿校服的人。

简单的说,当学生喜欢校服的时候,它确实可以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也减少了家长很多烦恼),但当学生不喜欢校服的时候,恰恰相反,它会降低对学校的归属感。毕竟在孩子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上,又增加一条管理制度,好像并不会让孩子们更喜欢学校(学习)。
时尚本身也是学生(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本来也是学校(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无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归宿感。
所以问题就来了。
首先我们不可能决定是否穿校服,即使在北上广深有的校服已经超过千元。(虽然对当地的家长并不会造成什么经济上的困扰),但是也足以证明了校服的形式主义,确实有一些过头了。
那么,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孩子穿校服,也不能阻止学校要求穿校服,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很简单,关注孩子!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孩子对校服的反应。如果孩子喜欢校服并且认同校服,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清洗校服(保持整洁)甚至是购买另一套校服作为备用,保持他的校服崭新度。如果孩子不喜欢校服,那么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寻找一些更“个性”的表现方式,解释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遵守规则或者是和他好好谈一谈,个性不只是服装和外貌。
所以校服看起来是一条不可能改变的规则,但是他毕竟是孩子在上学期间穿着的最多的服装,家长应该足够重视它,并且有一定的清楚认知。
请不要因为我们不能做出“足够”的改变,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反应,请想象一下,如果你整天穿着自己不喜欢的衣服,是不是能平心静气的学习呢?